——记上海师大获“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示范院校”称号
近日,由全国高校后勤协会组织的“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示范院校”评选活动圆满落幕。经过材料准备、专家评审、现场答辩等多个环节,上海师范大学从全国30余所信息化建设先进院校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面对办学规模扩大,师生需求多元的实际情况,上海师大后勤始终坚持以师生需求为导向,秉承“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充分考虑师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优化服务、重在应用”的原则,为师生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首先,定位清晰。上海师大后勤认识到,后勤信息化是学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实现校园信息化和后勤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提升管理水平、保障能力、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由之路。因此,他们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成果,将其功能延伸到后勤服务的方方面面。例如拓展校园一卡通的使用范围,开发了电子门禁系统、浴室控水系统,开水房管理系统、洗衣机管理系统、电水壶管理系统、教师班车管理系统等等,可以说在师大校园,校园卡真正实现了一卡而通。
其次,规划合理。上海师大后勤信息化历程可以初步划分为四个阶段。从1995年到2002年是其萌芽阶段。以金龙卡为标志,虽然功能单一,使用范围较小,但却开启了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历程。随着校园内光纤的广泛铺设,2003年至2005年,校园一卡通已实现了消费、身份识别、统计管理等功能,广泛应用于餐饮、超市、浴室、门禁等校园生活的各方面。根据该校十一五信息化校园建设纲要,2006年开始,进入了信息化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有20项涉及后勤信息化建设系统陆续上线。在此基础上,2011年,他们又规划了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据悉,早在2001年,上海师大已架设自有光缆53公里,正是有了成熟的校园网络作为硬件基础,校园公共数据平台、成熟的软件开发技术作为支持,在先进的服务理念指导下较兄弟高校在数字型后勤建设中先行一步,拥有了先进的管理手段。
第三,资金保障。上海师大后勤通过多渠道资金筹措,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上级拨款、学校投入和后勤自筹。近年来,该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节能型校园创建工作,今年2月,《上海师范大学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获得国家400万元节能型校园建设专项资金支持。2007年,上海师范大学综合保障服务平台作为该校当年十大实事工程项目之一落成;2010年上海师大校车GPS平台投入使用,2011年建成呼叫中心,2012年即将建成阳光采购平台,未来,将会有更多惠民利民的信息化成果投入到师大校园的保障服务中。
第四,人才支撑。为了打造高素质信息化建设队伍,上海师大成立了由分管校领导挂帅,资产处、信息办、后勤实业中心等各部门组建的专业队伍。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2.8岁,以计算机技术相关学科、通信工程和管理学专业为主,工作内容覆盖上海师大后勤信息管理的台前幕后。
经过17年的努力,上海师大后勤信息化建设硕果累累,先后荣获“全国高校后勤信息与宣传系统先进单位”“上海市节约用水示范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等荣誉称号。
以综合保障服务平台一站式服务为引领,上海师大后勤已实现了“鼠标一点百事通,电话一打百事解”的迅捷式服务。该校后勤信息化服务将继续坚持服务需求准确预测,服务时间主动告知,服务状态实时查询,服务效果客观评价的特色,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功能、完善服务。以先进的服务理念为指导,以科学的管理手段为基础,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程度。努力实现人性化、集约化、数字化管理,多元式、一站式、规模式服务的后勤信息化建设目标。
该校相关负责人坦言,此次获奖,不仅是对其后勤信息化建设的一次验收,更是对他们工作的一种鞭策。我们会继续围绕创建“数字型后勤、安全型后勤、质量型后勤、人文型后勤、和谐型后勤”的工作主线,不断提升综合保障能力。
上海师范大学后勤实业中心 办公室